別小看出國旅行這檔事,每個玩家都各有一套哲學理論,什麼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、「旅行就是為了離開」……等等等,看起來好像十分高深偉大,但說穿了,只是幫出國旅行找一個合理的藉口或理由而已。畢竟,每一趟旅行總要花幾萬元的血汗錢,不把這件事搞得政治正確、理想崇高一點,怎麼行?
在這麼多哲學理論中,我比較贊成「旅行是一種生理的需求」這種說法。休就是說,「余豈好旅行哉?余不得已也!」就像村上春樹說的,遠方一直有隱約的鼓聲,似乎在呼喚著他。
至於我,剛好和村上相反,他的生理需求是從「外面」來的,我的則是從「裡面」發生的。每隔一段日子,我的心中總會有一陣陣刺耳不安的鈴聲響起,似乎一再催促著我,「把電話接起來吧,把電話接起來吧。」
要怎麼「把電話接起來吧」?答案其實非常簡單,就是出走!只要當我開始著手旅行計劃,鈴聲就會漸漸消退,而當飛機飛過台灣海峽的那一剎那,鈴聲就會自動消失不見!
我曾經為了這陣鈴聲而想去找醫生,但為了怕被歸類為神經失常而作罷。後來自己仔細推敲的結果,這個鈴聲應該是屬於「心病」,屬於一種「生理需求」的自然反應,就像肚子餓了會咕嚕咕嚕叫一樣,而當我的鈴聲響起的時候,就代表著應該是對生活做小小反叛的時候了!
像我這樣一個快三十歲的女子,工作家庭愛情人際……每天都在同一軌道上運行,很無趣。更麻煩的是,在這個軌道上會遭遇到的事情,往往不是我所能掌握的,很無奈。因此,既無趣又無奈,我必須藉由脫離軌道這小小的反叛,來尋找生活的樂趣。
每當脫離軌道去旅行的時候,也脫離了一成不變的生活,我可以擁有新鮮的刺激感。然而,更大的幸福來自於,每次出國旅行,我可以安排自己的時間,去自己喜歡的地方,買自己鐘意的東西,選擇自己投緣的玩伴……
我發現,也只有在脫離軌道的時候,我才能夠真正擁有自己。
更變態的是,為了讓每趟旅行「自我」的純度更高,除了一定要選擇自助行外,更要儘可能去規劃「僅此一家,別無分號」的旅行行程,例如逛遍全巴黎的點心鋪、踏遍全倫敦的跳蚤市場Live House……
當然,還包括尋遍全日本的卡通發源地。
我一直貫切這樣的旅行方式,或許有點奇怪,但絕不孤獨。這些年來,已經有愈來愈多玩家選擇這種「從虐待自己中找到自我成就感」的旅行方式。只是,別人不管提找戲劇景場、找溫泉景點,感覺起來都很酷,但是以我這樣一個快三十歲的「半熟」女子,去找卡通發源地,會不會太幼稚了一點?
其實這樣的掙扎一直存在於我的生命之中。從小,我就一直很喜歡像卡通這類可愛的東西;理由很簡單,在這個複雜煩人的世界裡,我只想找到多一點的單純自在。不管外面如何紛擾,只要一回家看到我的卡通玩偶,就會很到瞬間的平靜;不管在外面遭到什麼打擊,只要一投入漫畫的世界裡,我就可以得到最忠誠的安慰。
不過在二十五歲之前熱愛卡通、喜歡蒐集動漫商品,可以換來大家一句「卡哇伊」,妳這個人怎麼如此可愛?但在二十五歲後做同樣的事,卻換來大家一句「哎喲喂」,妳這個人怎麼如此奇怪?
因此,照理說為了消除心中的鈴聲,我應該像以前一樣勇敢做自己,逕自出發去找卡通人物,但即將踏入三十歲的這趟旅行,我卻一再徘徊、舉步不前……
没想到,後來給我勇氣的,竟然是看來非常嬌弱的超級名模林志玲。透過報道意外發現,像林志玲這樣看起來應該與LV直接畫上等號的超級名模,竟然大方的承認,她從小至今最迷戀的是KITTY、雙子星等卡通產品。最重要的,這般「不合時宜」的宣示還無損她的性感魅力。我這才領悟到,如果一個超級名模都能迷戀卡通人物,那我又何必羞於去面對真實的自我呢?
因此我決定更變本加厲,開始像一個執著於追找尋真理的苦行僧,到日本發掘任何一個和卡通相關的場景;也有如一個在沙漠中快渴死的旅人,在日本急於呼吸任何屬於卡通的氣味;更像是一個偏執狂的神經病,在日本各地搜刮各種卡通商品……
這絕對是一種任性,因為這趟跑遍大半個日本的旅行,我幾乎把自己累垮,還差點丟掉工作。這當然也是一種奢華,因為來回日本多次,我幾乎把積蓄敗光。不過,我想,為了能夠擁有最真實最貼切掌握自己人生的感覺,這樣的任性是有理的,這樣的奢華是無罪的,不是嗎?
我唯一擔心的是,心中那陣鈴聲,什麼時候還會再響起?
FROM 《幸福卡通之旅》